鼠疫
作者:传染病防制所信息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鼠疫(plague) 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也叫做黑死病。鼠疫耶尔森菌等可以成为生物恐怖的武器,危害人类和平。因而鼠疫的防治更为重要。鼠疫是流行于野生啃齿动物的疾病。鼠作为重要传染源,人类主要是通过鼠蚤为媒介,经人得皮肤传入引起腺鼠疫,经呼吸道传入发生肺鼠疫。临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均可发展为败血症,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甲类传染病之首。

传染源

       主要是啮齿动物中循环进行,形成自然疫源地。啮齿动物中主要是鼠类和旱獭,人间鼠疫的传染源、以黄鼠和褐家鼠为最主要,各型鼠疫患者均可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肺鼠疫患者痰中可排出大量鼠疫杆菌,因而成为重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经鼠蚤传播 , 即鼠→蚤→人的传播方式。人鼠疫流行前常有鼠间鼠疫流行,一般先由野鼠传家鼠。寄生鼠体的疫蚤叮咬人吸血时,因其胃内被菌栓堵塞,血液反流,病菌随之进入人体造成感染,含菌的蚤类亦可随搔抓进入皮内。最近研究发现,本病有由蝉类传播的可能性。

  1. 经皮肤传播 因接触患者含菌的痰、脓或动物的皮、血、肉及疫蚤粪便,通过破损皮肤教膜受到感染。

       2. 经消化道传播 食入受染动物,经消化道感染。

       3. 经呼吸道传播 含菌的痰、飞沫或尘埃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并引起人间的大流行。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预防接种可使易感性降低。可有隐性感染,并可成为无症状带菌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流行特征

       人间鼠疫以亚洲、非洲、美洲发病最多 , 我国主要发生在云南和青藏高原。男性普遍高于女性,以 10~39 岁居多,职业则多发于农牧人员及其子女,有明显的季节性,人间鼠疫多发生在夏秋季,与守猎及鼠类繁殖活动有关。

     


 


上一篇 返回列表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