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为《规划纲要》)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和君集团合伙人原卫平用“问题导向”、“国策”、“战略地图”、“改革”、“全服务链条”、“16万亿”、“新模式和新业态”、“中医药”“商业健康保险”‘做大做强’十个关键词对《规划纲要》进行深入解读。
一、问题导向。《规划纲要》极易被简单看成振奋人心的“蓝图和“美好愿景”。
而事实上,它更是基于现实问题的不二选择:慢性疾病和恶性肿瘤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国家社会医疗支出增长比率远高于GDP增长率,长期难以为继;经济转型缺乏支柱性增长引擎拉动;群众对空气、水等外部环境的污染怨声载道……
《规划纲要》正是清醒认识和深入思考上述问题后的系统解决方案,以此”顺应民意、提高效率、拉动经济”。
二、国策。这体现在《规划纲要》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在高度上,健康不再停留于卫计委层面,而是上升到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作为治国理念融入到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在广度上,改变“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健康观为“以促进健康为重的”大健康、大卫生观,涵盖个人生活与行为方式、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生产与生活环境等健康因素;在深度上,各级政府和部门将健全健康中国建设的领导和工作机制,主要健康指标将纳入各级领导的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以保证实施落实。
三、战略地图。《规划纲要》量化了2030年需要达到的13个KPIs: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医师数、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并据此制定了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的五项战略主题和任务,形成了成果导向,以终为始,个体和环境、政府和市场、驱动因素和结果因素平衡兼顾的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地图。
四、改革。改革现有医疗体制,其中包括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非基本医疗领域引入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争机制,优化多元办医格局;资源下沉、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医生多点执业(鼓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等。
五、全服务链条。完善预防-诊断-医治-康复-长期护理的全服务链条,并将链条重心由“治”前移至“防”, 并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规划纲要》把全服务链条作为大医疗服务的关键提出,无疑将推动健康咨询、体检、第三方诊断、康复和护理等医治前后端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
六、十六万亿。《规划纲要》明确2020年大健康产业的规模要达到8万亿,2030
年要达到16万亿,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健康产业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据相关报道,美国的大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为17.8%,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占比超过10%,而我国目前只有4%-5%。但随着中国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以及老龄化的加速,巨大的大健康市场需求洼地已经形成。《规划纲要》是国家健康产业发展指南,包括医疗卫生、医药和器械产业、保健品产业、健身休闲、健康管理、医疗保险、养老等在内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必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七、新模式和新业态。《规划纲要》提出以健康为中心,推动产业间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和新模式。其中既包括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如健康医疗旅游、体育医疗康复、医养结合、健康文化产业、中医药健康旅游,也包括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健康服务和产品,如移动医疗、可穿戴健康管理设备等,此外规划还提出要大力推动医学检验中心、医疗影像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和血液透析中心等第三方诊断和独立实验室类机构以及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健康市场调查、咨询服务和第三方食品药品检测机构等新业态的发展。
八、中医药。《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将中医药产业发展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虽然和历史传统不无关系,但更主要的是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防未病、治未病中的独特优势,符合了大医疗重心由治向防转移的趋势。
九、商业健康保险。《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将由2015年的29.3%降低到2030年的25%,而其中减少的比例将主要由商业健康保险承担,这无疑为商业健康保险产业打开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规划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创办医疗结构和参与到健康管理组织的建设中,尤其在医疗大数据和第三方服务业中发挥其优势。
十、做大做强。《规划纲要》积极鼓励在中医药、健康服务、非公医疗机构、药品流通等产业打造规模化、高水平的品牌企业,从而有效解决产业中企业小、散、弱和竞争无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