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宜昌奋楫扬帆打造“区域性公共卫生中心”
发布时间:2022-09-28作者:信息来源:

  金秋送爽,硕果盈枝。位于宜昌市西陵区兰台路37号的宜昌市公共卫生中心顺利落成并投入使用,在我市公共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征程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是400万宜昌人民向党的二十大召开献上的一份厚礼。

  作为我市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重点工程,宜昌市公共卫生中心建设项目在市委、市政府的亲自指导和高度重视下,于2020年9月开工,历时两年建设完成,包括市疾控中心、市急救中心和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占地面积54.71亩,投资4.31亿元,建筑面积42700平方米。该项目整合了全市公共卫生资源,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预警、决策分析、联动指挥、现场援救等任务的高效运作,对完善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增强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将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旗帜引领 打造公卫体系改革“宜昌示范”

  肩负神圣使命的宜昌市公共卫生中心在党旗引领下,抓党建促发展,转作风增效能,深入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推进“筑堡工程”落地见效。全力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优化机构设置,推动成立5个区级疾控中心;全市15个疾控中心人员编制由579个增加至889个,专业化水平和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硬件设施得到大幅改善,疾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强化人才建设,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名医工作室、中国疾控中心实践基地和研究生培养基地;与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拥有省公共卫生青年拔尖人才、市优秀专家、知名院校兼职硕导等优秀人才46人。市疾控中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680余项次。

勇担重任 争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急先锋

  在距离新冠病毒最近的地方,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让“党旗红”成为疫情防控中最亮底色。全市280支流调队1400余名流调队员全天候开展监测排查和分析研判;派遣20余名专家驻点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为政府精准防控出谋划策;先后派出12支队伍驰援西藏、甘肃、海南等6省10市疫情防控,彰显宜昌大爱情怀;新冠疫苗接种宜昌经验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累计接种955万人次;率先在全省地市级疾控机构开展新冠病毒基因测序和病毒载量检测,核酸检测能力名列全省前茅;参与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三峡国际人才节等重大活动保障百余场次。全市连续30个月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报告,连续25个月无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报告,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披荆斩疾 筑起传染病防制“铜墙铁壁”

  传染病防控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长期以来,市疾控中心攻坚克难,为全市人民筑起健康的“铜墙铁壁”。

  一组组数据,记录着来之不易的成果——

  传染病直报网络实现医疗机构全覆盖,传染病及时报告率达100%。卫生应急机制进一步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及时有效。40种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连续13年无甲类传染病的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较5年前下降28.27%,全市11种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达到95%。率先在全省达到消除脊髓灰质炎、疟疾、血吸虫病标准,实现消除麻疹目标。

区域协同 实验室检验检测“一锤定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市疾控中心实验室通过国家认可委认可,是国家致病菌识别网络实验室、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检测结果可在全球50多个国家通用,在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工作中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分离培养的流感B型yamagata亚型病毒株被世界卫生组织选定为种子株在全球广泛应用。

  搬入新址后,功能性实验室由12个增加到20个,基因测序工作从4-5天缩短至6-8小时,可溯源已知病原体分子。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P3实验室)建设已纳入市政府建设规划,打造区域性检验检测中心。

数据赋能 集群式创新护航区域大健康

  紧抓城市大脑、卫健小脑建设契机,着力构建包含1个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6个业务专题、N个业务应用于一体的宜昌市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实现应急资源一站式管理、调度指挥一屏掌控、处置指令一键触达。推进“互联网+健康”服务,建立居民动态电子健康档案,以信息化手段赋能全方位、立体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构建疾病智能监测报告系统,实现疾病主动监测。开发疾病分拣管理系统,有效促进医防融合。绘制卫生服务民情地图,打造便民服务第一手信息。“宜健通”小程序实现一部手机管健康,惠及350万用户,居民健康服务获得感不断提升。

精准服务 “323” 攻坚筑牢健康防线

  公共卫生服务是促进全民健康的重要举措。我市推进“323”攻坚行动,构建8个专病防治中心和覆盖防、筛、管、治、研5个环节的信息平台,完善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建立全市重点慢性病监测体系,拥有国家级死因监测点和肿瘤登记处。建成3个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阻肺、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远低于全国水平,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16岁。

强化监测 为市民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空气、食品、饮用水的安全是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全市建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每年对食品开展农药和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生物毒素、抗生素等检测万余项次。每日对城区29个饮用水样监测点开展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置饮用水安全隐患。在全国率先开展PM2.5中的金属和类金属元素、多环芳烃、水溶性离子等33种空气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评估,持续开展近视、肥胖等学生常见病和尘肺、矽肺等重点职业病监测评估,为政府出台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共建共享 奏响“大健康、大卫生”最强音

  在国内率先建立健康影响评价制度,探索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有效路径;城市健康支持性环境不断优化,建成国家级健康县区4个,省级健康县市区实现全覆盖。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助力宜昌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四连冠”。作为全省唯一、全国首批38个“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市,2020年宜昌入选中西部唯一的全国健康城市样板市。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逐年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救”在身边 构建“水陆空”立体化急救网络

  时间就是生命,呼叫就是命令。作为城市“生命线”的120,努力打造“救”在身边特色服务。建立了“水-陆-空”立体救援模式,让高山深渊不再成为院前急救的痛点和难点;借助互联网+“院前急救”,在城区实现院前院内一体化,实现了从先“送”后“救”到边“救”边“送”的转变;电话医学指导复苏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为城区4.2万余名80岁以上老人办理生命绿卡服务。年均呼救量8万余次,派车2.4万余次,救治病人2万余人。

  无愧今朝使命担当,不负明天伟大梦想。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宜昌市公共卫生中心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六城五中心”发展思路,干在前列,争当排头,奋力谱写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宜昌建设“山水辉映、蓝绿交织、人城相融”的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