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icrobiol | 复旦大学余宏杰等团队合作揭示出生后和接种疫苗后的麻疹免疫动态
发布时间:2024-05-29作者:信息来源:

  尽管广泛接种疫苗,麻疹仍然是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虽然已知道母源抗体可以损害疫苗诱导的免疫,但预先存在的免疫水平、母婴特征对疫苗反应的相对贡献仍不清楚,这阻碍了基于证据的疫苗接种政策的制定。

  2024年5月13日,复旦大学余宏杰及剑桥大学Henrik Salje共同通讯在Nature Microbiology 在线发表题为“Dynamics of measles immunity from birth and following vaccin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出生后和接种疫苗后的麻疹免疫动态。

  麻疹疫苗(MCV)可有效预防麻疹病毒感染。然而,在接种疫苗的个体中出现的突破性感染正在阻碍消除麻疹的努力。例如,2013-2019年,中国三分之一的麻疹病例发生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这些感染发生在未能产生强有力的疫苗反应的个体或接种疫苗后免疫力减弱的个体。鉴于麻疹病毒的高传播性(基本繁殖数为12-18),即使疫苗失败率很低,也会对爆发风险产生重要影响。综上所述,所有这些使未解决的关于个体疫苗接种后反应的决定因素和补种疫苗在解决疫苗诱导抗体减弱中的作用的争论复杂化。应优先分析这两个争论,以加速/保持消除麻疹的进展并优化儿科麻疹免疫接种运动。

  母体源性抗体的存在通过一种被称为免疫干扰或钝化的机制与疫苗反应降低有关。婴儿生物学和疫苗相关因素等因素也与MCV诱导的抗体水平有关。然而,人们对这些因素对MCV失败的相对贡献的理解仍然存在关键差距,这对于理解为什么MCV诱导的免疫反应在某些个体中比在其他人中更高至关重要。目前,在了解婴儿和儿童中母源性抗体和疫苗诱导抗体之间的关系方面存在规模上和方法上的挑战。特别是,为了充分解释免疫钝化,需要在接种疫苗前立即了解浓度水平;然而,这是很难衡量的。

  在常规免疫规划之外实施补充疫苗接种,需要充分了解补充剂量如何影响已经接种常规两剂疫苗的儿童的个体免疫反应。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解决上述方法上的挑战外,实际的挑战在于招募具有人口代表性的个体,使用不同的补充剂量,然后在每次疫苗接种事件前后依次收集血液样本。这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具有挑战性,因为一般人群中的儿童通常被建议接受两剂疫苗。从2004年到2010年,中国断断续续地在全国或全省范围内实施了补充免疫活动(SIAs),以阻止8个月至14岁儿童的麻疹传播,无论儿童的免疫史如何。虽然这些补充免疫活动导致麻疹发病率较低,但目标年龄组中的一些儿童接受了多达5剂MCV剂量。有了从这一人群中收集的详细的流行病学、血清学和疫苗接种信息,就可以更早地对完全接种疫苗的儿童的补种疫苗引起的免疫变化进行详细评估。

  该研究将1505名(0-12岁)母婴队列和儿童队列的血清学数据与经验模型相结合,以重建从出生开始的抗体轨迹。研究表明,虽然在人群中高度异质,但麻疹抗体进化在个体水平上从出生开始就具有很强的预测性,包括接种疫苗后。此外,剖腹产分娩与一次疫苗失败的几率增加2.56(95%可信区间:1.06-6.37)有关,突出了分娩方式的长期免疫后果。该研究提供了一个定量的证据基础,可以帮助告知麻疹疫苗接种的最佳时机。中国是全球接种MCV1年龄最小的国家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在12个月大时接种MCV1(许多其他国家都采用这种方法)将导致MCV1后更高的麻疹抗体浓度和更持久的免疫保护。

  (来源:iNature)

  原文出处:Wang, W., O’Driscoll, M., Wang, Q. et al. Dynamics of measles immunity from birth and following vaccination. Nat Microbiol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64-024-01694-x

  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4-024-0169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