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重磅:抑郁症发病急剧升高!女性和年轻人受影响尤其明显,如何预防和治疗?
发布时间:2022-09-06作者:信息来源: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面对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值得关注的是,在过去的10年里,10~24岁年轻人群(尤其是女性)中抑郁症的发病率呈现急剧升高,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近日,《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重磅研讨论文,围绕年轻人群抑郁症的发病特征、风险因素、防控措施以及药物治疗建议进行详细阐述。论文指出,针对年轻人群抑郁症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是目前医学界需要关注重点

  此外,在治疗方面,由于抑郁症具有高度异质性,因此建议采用阶梯式的治疗方法,如先采取简短的心理社会干预、给予特定的心理治疗,最后再考虑使用抗抑郁药物。

   

  截图来源:THE LANCET

  抑郁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不同抑郁症患者其症状表现、临床严重程度、初次发病年龄、合并症以及预后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抑郁症可以自发缓解、复发或持续存在(即持续性抑郁障碍)。此外,抑郁症也与后期双相情感障碍或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当前这项研究的对象主要为重度抑郁症(MDD)年轻人群。

  年轻人群抑郁症不容忽视

  2015年一项meta分析(纳入全球不同地区27个国家的41项研究)的结果显示,儿童及青少年人群重度抑郁症的年发病率约为1.3%95%CI0.7-2.3)。2022年发表的另外一项系统性评估与meta分析研究给出了相似的结果: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中,儿童和青少年人群的重症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3%95%CI0.6-2.9)。

  论文强调,尽管重度抑郁症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较低,约为0.6%~1.1%不过,重度抑郁症在青少年和年轻人(尤其是女性)中的发病率正在急剧增加。英国2017年发表的一项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11~16岁人群情绪障碍(包括焦虑症、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以及抑郁症)的发病率达到了9%,而17~19岁人群达到了14.9%此外,在年龄较大的年轻人群亚组中,1/422.4%)的女性伴有情绪障碍;重度抑郁症的患病比例达到了4.8%17~19岁人群)。

   

  ▲英美两国年轻人群情绪障碍以及抑郁症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图A:英国5-15岁人群;图B:美国12-17岁人群)

  性别方面,抑郁症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这种性别之间的发病率差异出现在青春期之后,然后在此后的不同年龄阶段均保持存在。部分研究指出,抑郁症发病率的性别差异或许与雌二醇以及睾酮等的水平变化有关。

  哪些因素与抑郁症的早发和复发有关?

  认识抑郁症的常见风险因素以及前期表现,将有助于我们进行抑郁症的预防和监测。根据目前最新研究发现,抑郁症的风险因素包括:

  • 个人层面的风险因素:包括遗传变异因素、情绪状态(如消极或积极的情绪)、人格表现(如神经质表现)、思维/行为方式(如经常重复、被动地思考)、具有慢性生理疾病(尤其是可能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如偏头痛或癫痫)病史等。
  • 家庭、学校层面的风险因素:/母具有抑郁症病史;社会应激源(如幼年遭遇虐待、幼年遭遇心理创伤或身处逆境);应激性生活事件(如亲人去世);目前部分证据表明,数码电子产品的应用可能伴随着抑郁症相关风险因素的影响,如网络欺凌、干扰睡眠、社会地位比较、网络成瘾等。
  • 集体或人群层面的风险因素:生活环境因素(如经济水平和社会安定水平)、文化影响等。

  分析数据显示,大约50%具有抑郁症病史的青少年会经历抑郁症的再次发作。不仅如此,这部分人群其成年后患抑郁症的风险比普通人群也要高近3倍。论文指出,年轻抑郁症患者,疾病复发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包括:

  • 性别为女性;
  • 青春期经历多次抑郁症发作;
  • 父母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 抑郁症复发家族史;
  • 慢性人际关系压力;
  • 与同伴关系不良;
  • 存在共患疾病,如焦虑症等。

  论文强调,青春期、成年早期(35岁以下)抑郁症的发生,与人生后期抑郁症的复发有关。不仅如此,青春期抑郁症带来的影响或将持续至35岁以后。此外,年轻人群抑郁症的发生与广泛的不良结局相关,但根据抑郁症发作的次数以及严重程度不同,个体之间的长期结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年轻人群抑郁症预防、治疗进展

  抑郁症的预防性干预措施包括三类:针对整体人群的普遍干预措施;针对特定人群的选择性干预措施;针对个人层面的干预措施。论文指出,学校开展的社会情绪能力培养(基于认知行为干预)对于个人层面的抑郁症预防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他针对个人层面的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教育、正念治疗、人际关系教治疗、心理社会支持等。

  针对抑郁症高风险(暴露于抑郁症已知风险因素)的特定人群,我们有必要采取选择性干预措施。选择性干预措施通常包括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关系治疗(少数情况下)等,目前关于选择性干预的长期预防益处证据多种多样。在群体层面,通过适当的干预措施(如改善学校人际环境)为年轻人群提供心理支持,或将有助于降低年轻人群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药物治疗方面,论文强调,目前针对年轻人群抑郁症的治疗,建议采用阶梯式的治疗方式,尽量避免单独处方抗抑郁药。具体而言:对于轻度抑郁症患者,临床建议给予其支持性干预及心理教育,并调整其生活方式(如睡眠、饮食和药物应用等);对于中度至重度抑郁症、有合并症或有自杀意念的患者,需对其提供专科护理,如基于循证证据的心理治疗以及药物联合治疗。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针对18~24岁这一特定年龄人群的抑郁症药物治疗研究较少。对于18岁以下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而言,一项网络meta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氟西汀单药或氟西汀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相较于安慰剂要更为有效。此外,有适度的证据表明,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和度洛西汀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表现出一定疗效。

  值得关注的是,抑郁症恢复后继续使用抗抑郁药治疗6个月,患者抑郁症的复发率显著降低(相较于服用安慰剂治疗)。此外,在抗抑郁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治疗,1年随访期内的研究数据显示,与继续单用抗抑郁药治疗相比,联合方案具有更有效的防复发保护作用。

  

   (来源:医学新视点)

  原文出处:Anita Thapar, et al., Depression in young people. THE LANCET. DOI:10.1016/S0140-6736(22)01012-1

    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06736220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