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着持续威胁,例如,H1N1和H3N2亚型禽流感病毒仍然在世界各地的人类中广泛传播。在禽流感病毒的命名中,“H”指的是(Hemagglutinin),共有1-16型,而“N”指的是(Neuraminidase),共有1-9型,这二者都是病毒表面的抗原。
2022年,我国发生两起确认的H3N8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事件,其中一例出现重症肺炎症状,2023年3月,我国发生一例H3N8禽流感病毒感染者死亡事件。H3N8病毒在鸡群中广泛存在,但其人畜共患特征尚不清楚。
2023年9月4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教授等人在期刊发表了题为:Airborne transmission of human-isolated avian H3N8 influenza virus between ferret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证明了H3N8亚型禽流感病毒能够在由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及肺上皮细胞构建的模型中有效感染和复制。与从鸡群中分离的H3N8毒株相比,从人类感染者中分离的H3N8毒株毒力更强,在小鼠和雪貂中引起了严重病理反应。
更重要的是,从出现重症肺炎症状的患者身上分离出的H3N8毒株可以通过在雪貂之进行空气传播(气溶胶传播)。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H3N8的突变对于其在雪貂中的空气传播能力至关重要。而人类即使接种了针对人H3N2病毒的疫苗,对这种新出现的哺乳动物适应性H3N8亚型禽流感病毒似乎也没有产生免疫应答,因此需要密切关注。
H3N8是水禽中最常见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但在家禽和野生鸟类中几乎不会引起症状。而在2022年4月,河南一名4岁男童被发现感染新型禽流感病毒,这也是首个报道的人感染H3N8禽流感病毒病例,他出现了严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但最终痊愈。5月,湖南一名5岁男童被发现感染禽流感病毒,他的症状较轻,几天后即缓解。而在2023年3月,广东报告了第三例禽流感病毒感染,这名56岁女性因严重肺炎住院,并在随后死亡。
高福等人通过溯源发现,上述人类感染的H3N8病毒来源于鸡群,H3N8病毒是通过欧亚禽类H3病毒、北美禽类N8病毒和H9N2病毒重组进化而来。而在2022年,H3N8病毒在我国养鸡场和活禽市场频繁检出,其在鸡群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这也意味着可能还会有更多人类散发感染者出现。
为了研究新型的H3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人畜共患特性,研究团队从人类感染者和从鸡群中分别分离了H3N8毒株,并在人类呼吸道类器官模型和哺乳动物模型中进行了感染实验。从而确定该病毒的宿主-受体结合偏好、病毒的pH稳定性和聚合酶活性,并进一步评估了人群对H3N8病毒的宿主免疫。
试验结果显示,相比鸡来源的H3N8病毒,人源H3N8病毒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中表现出高效复制,在哺乳动物宿主(小鼠和雪貂)中表现出更强的毒力,并且能够在雪貂中进行空气传播,表明了其具有流行/大流行的潜力。
禽流感病毒通常在PB2蛋白的627位氨基酸为谷氨酸(E),该位置氨基酸突变为赖氨酸(K)或缬氨酸(V)是一种公认的哺乳动物适应。而来自河南病人的H3N8病毒也携带了PB2-E627K突变,表明该病毒在人体内发生适应性调整。人源H3N8病毒在小鼠和雪貂中引起了严重的病理变化,这与上述河南病人的重症肺炎临床表现一致。
PB2-E627K来自这名出现重症肺炎症状的河南病人的H3N8毒株可以在雪貂之间进行空气传播。研究团队进一步证实了H3N8的突变对于其在雪貂中的空气传播能力至关重要。而来自湖南病人的H3N8病毒则携带了突变,携带该突变的H3N8病毒在鸟类和哺乳动物都具有传播性和稳定性。
这些结果表明,H3N8似乎进化成了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更具致病性和传染性的病毒。
该研究还发现,人类即使接种了针对人H3N2流感病毒的疫苗,对这种新出现的哺乳动物适应性H3N8亚型禽流感病毒似乎也没有产生免疫应答。
人上呼吸道呈酸性环境,教授表示,流感病毒的酸稳定性(耐酸性)也是禽流感病毒在新的哺乳动物或人类中获得适应性和传播能力的重要障碍。目前新型H3N8病毒尚未获得耐酸性。因此,我们应该关注新型H3N8病毒在耐酸方面的变化。
综上所述,从中国鸡群中出现的新兴H3N8禽流感病毒似乎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哺乳动物适应性特征,从而促进了水平传播和致病性。因此,需要及时检测病毒表型特征、诊断和通知疑似H3N8感染者,以确保接触者可被追踪、隔离,并在必要时进行治疗,以控制传播和防止发生流行/大流行。
(来源:生物世界)
原文出处:Honglei Sun, Han Li, Qi Tong, et al.Airborne transmission of human-isolated avian H3N8 influenza virus between ferrets[J].Cell.Available online 4 September 2023.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08.011
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92867423008917?via%3Dihub